哪吒(nézhā),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仙,梵名译作“那拏天”,在各古书中又写作那吒、那叱、那咤、哪咤、哪叱等,民俗信仰尊称其为太子爷,号中坛元帅,属五营神将,佛道儒并尊的降魔天神。小时候曾闹海杀龙,因此流传有哪吒闹海的传说,为托塔天王李靖与殷夫人(名素知)的第三太子,兄为金吒与木吒,妹为李贞英与半截观音,师为太乙真人与如来佛祖(释迦牟尼)。
据唐代佛藏记载,其为手持长戟与宝塔、身穿华丽战甲的威武护法军神,有时手持金刚棒、剑、杵。《那拏天经》记载,其法身形态是一名身着虎皮的千臂巨神,手持日月及众多法器,迦龙作为腰带,常态下则是一头二臂的儿童形貌。《三教搜神大全》中为少年神,法身形态是三头九眼八臂、身高六丈的大罗仙,荷叶为衣。明清小说中,常将哪吒描绘成外貌英武的美少年,法身时为八臂或六臂。
起源于晋代
《佛所行赞经·第一生品》记载:“毗沙门天王,生那罗鸠婆,一切诸天众,皆悉大欢喜,王今生太子,迦毗罗卫国,一切诸人民,欢喜亦如是。”(北方之神毗沙门天王夫妇,生下了第三子取名那罗鸠婆(又作“那拏天”、“那吒俱伐罗”等,意指可爱),一切所有天地间的诸位大众们,得知此事后各个都是皆大欢喜,当今天王夫妇生下这个太子,住在迦毗罗卫国中的一切所有的黎民百姓亦是满心欢喜。哪吒在佛教最早的文字记载中是一位深受大众欢迎的正义战神,一出生就让天地间的一切天众神佛及百姓为之欢颂)
宫庙供奉
《台湾庙宇文化大系》记载,清代康熙二年(1663年),泉州府晋江先民许培元等五人,奉哪吒太子神像、明代宣德年间制造的香炉,在台湾嘉义登陆于新营拓垦,后创草庵奉祀,这个草庵便是现代被称为“全台太子庙之首”的新营太子宫的前身,台湾所有太子庙均由此地分灵而出,哪吒信仰在台湾已将近有350年历史,整个台湾的哪吒庙有370多座。
祭祀活动
新营太子行宫主祀哪吒太子,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哪吒太子宝诞,台湾各地宫庙返回哪吒祖庙谒祖朝圣,大陆和台湾均有哪吒信仰,主要传承于海峡两岸和东南亚地区,哪吒被台湾道教列为主要神祇祭祀。
庙会活动
以三太子哪吒为原型,早年台湾庙会流行民俗艺阵三太子表演,即以传统锣鼓为背景音乐,由巨型的木偶哪吒进行艺阵巡演游街,台湾哪吒庙会活动主要以哪吒信仰与电子乐组合呈现。
歌舞表演
电音三太子是结合电音和台湾传统的民俗艺阵三太子的表演,电音三太子会咬着奶嘴,随着电音跳舞,骑着改装摩托车行进,是台湾本土特有文化,也是新兴次文化代表,电音三太子的原型是台湾传统艺阵的“大仙尪仔”。
源自台湾的电音三太子 【中国台湾网】
音乐
哪吒鼓乐作为漳州民间信仰遗存的古老吟唱表演,明代从道教圣地山西闾山传入漳州,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吟唱哪吒鼓乐及踏火是闽越族原生态巫术仪式与山西闾山道教音乐相互融合的民间信仰音乐文化产物之一。哪吒鼓乐因唱词中有“觐请哪吒三太子”而俗称“哪吒鼓乐”。2009年,在漳州市芗城区文衡殿、台湾云林县斗南镇大东泰安官等6家闽台庙宇联合申报下,漳州哪吒鼓乐被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